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第八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简讯(第五讲)
发布时间:2016-08-23     浏览量:   分享到:

201479日上午,第八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第五讲在雁塔校区崇鋈楼学思堂开讲。本场报告属于考古学专题,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为学员带来题为《公元前三千纪至两千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考古学的证据》的报告。本场报告由澳门太阳张懋镕教授主持。

首先,陈先生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格局,指出,这种环境是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发展、演变的基础和背景。中国考古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文明的本土起源论已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即中国文化是本土起源的;中国史前文化是多中心的,各地区史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没有任何一个史前文化和地区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中原地区历史地位的形成是在同周围地区的相互碰撞中逐渐形成的;中国文明形成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

接着,他从铜器、小麦和大麦、黄牛和绵羊、马和马车、铁器等几大方面介绍了公元前3000-1400年的中华文明新元素。这些中原腹地出现的文明要素,与西亚、中亚文明元素的东传关系密切。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打包式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多次的传播过程。

最后,陈先生谈到未来工作的重点,即继续寻找证据:新疆和甘青地区的考古工作应继续加强;考古工作需要多学科参与;加强与中亚和俄罗斯地区的考古合作和信息交流;把中国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整体框架中加以考量。

报告结束之后,陈先生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张懋镕教授对此次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