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5日上午,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在雁塔校区崇鋈楼学思堂为广大学员作了题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新动向与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太阳成集团tyc7111cc袁林教授主持。
首先,王巍先生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近期动向。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文明起源研究再掀起高潮,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为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研究;九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学界日益重视聚落形态研究,注重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注重礼制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重视环境变化对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影响,逐步转向文明演进的背景、动力、模式和机制及其特点等深层次的研究。
其次,王巍先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认识分歧作了一一介绍。具体说来,学界存在以下认识分歧: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何时算起;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夏代是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古国”或 “邦国”;中国历史上的“古国”或 “邦国”是否就是国外人类学界所流行的“酋邦”或相当于“酋邦”的阶段;导致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动力;文明形成的标志。在此,王先生文明分为文化和社会两个层面,文化层面又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部分。其中,决定文明的性质是文明的社会层面,可称为“制度文明”或“社会文明”。
最后,王先生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集中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专家联合攻关。这一项目从2001年的预研究启动,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探源工程的预研究(2001—2003年)、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探源工程第二阶段(2006—2008年)和探源工程第三阶段(2009年起)。王先生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例,讲解了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如发现了4100年前的“瓦”、大墓和玉石钺,最早的红铜容器、宫城、城市中轴线和城市道路等。
此外,王先生详细讲解了对探源工程的总体认识。中华文明的形成始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各主要文化区陆续进入文明社会,最迟在夏代后期中华文明形成。关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及其原因,王先生作了详尽介绍。第一,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华大地上区域性文明并行发展。第二,夏王朝建立前的尧舜时期,各地区的先进文化因素相互融合。第三,环境因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第四,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第五,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独立起源与周边地区交流互动相结合的过程。王先生还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期望,期望史学新锐加到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中来。
互动过程中,对于学员提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存在巨大争议及其争议产生的原因等问题,王先生作了耐心的解答。关于此问题,王先生在国外也曾遇到过。国外学者的质疑主要来自于意识形态方面、是否要证明中华文明高于世界其它文明、中华文明的历史是否要延长、用国家工程作年代研究政府是否有指标等。关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未作要求,政府不作裁判,课题组亦不大肆宣传。
王先生的报告深入浅出,高度概括,让广大师生全面认识了文明探源工程。在阵阵掌声中,报告会落下帷幕。
(撰稿:王海兵 核对:郭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