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日新论坛”第一百五十八讲——《大粮户与战时中国——以川陕地区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3-28点击量:

    2021年326日晚,澳门太阳研究生“日新论坛”第一百五十八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C501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讲座的题目为《大粮户与战时中国——以川陕地区为中心》,主讲人为2018级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郑康奇,评议人为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温艳教授。本次讲座由温艳教授主持。

    首先,郑康奇简要解释了讲座题目的缘由。大粮户,简单的来说就是有较多存粮或产粮的农户。作为国家粮食的主要供应者,粮户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粮户的具体行为,已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以川陕地区为中心,是因为川陕地区是战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经济支柱,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次讲座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军粮供应”。郑康奇分析了抗战前、抗战初期的粮食征收与供应情况,以及战争背景下川陕地区的军粮困境、征粮对象的转移问题。面对粮食危机,蒋介石忧心忡忡,侍从室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而蒋介石的六点解决办法却并没有实际作用。为了统一解决粮食问题,国民政府于19407月召开了三次粮食会议,并在之后的几年时间,围绕着粮食问题,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与尝试。

    第二部分,“博弈:征粮中的大粮户与政府”。抗战初期,国家对于大粮户的态度是从模糊到逐渐强硬的。由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国民政府实施“大户纳粮”的政策,并进行了动员行动,还对“大户存粮”展开了调查。在大户纳粮调查中,各省进展迂缓,以至于国民政府改善了调查方式,展开新的调查。面对政府的严查,大粮户也积极行动。整体而言,大粮户的抗争与行动是大粮户的理性行动,其动机也是理性的,即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大粮户在抗争的同时,也参与了献粮与捐款活动,成为大后方越来越常见的事,也是政府变相获得粮食资源的渠道。

    结语部分,郑康奇分析了大粮户在战争时期的生存状况与扮演的多重形象,指出大粮户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的双重作用,并对大粮户屯粮、纳粮、献粮的行为给出了相关评价。

评议环节,温艳老师分析了本次讲座的内容框架,点出了报告的学术性,希望成为研究生选题的借鉴。此外,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问题意识等方面,温艳老师也给出了相应评论。问答环节,郑康奇回答了与会同学提出的学术研究的具体步骤问题,点出史料的重要意义。

    本次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