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著名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做客澳门太阳历史教育讲堂第二讲

发布时间:2022-05-15点击量:

5月13日19点,“历史教育讲堂”第二讲如约而至。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澳门太阳优秀校友李惠军老师作为本次讲座的嘉宾,以《我的备课主张——从“入史”到“出新”的创意心流》为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历史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徐赐成教授主持,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澳门太阳优秀校友郭富斌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院长李秉忠教授,副院长郭响宏副教授以及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来自教学一线和各大师范类院校的师生共两千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李惠军老师以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等具体课例深入讲述了在备课中如何“入史”和“出新”。李老师认为,备课不仅是严谨的、科学的、逻辑的,更是教师综合功力的合成。从内化的角度看,备课是博观的,它要求教师有阅读力、思想力和参悟力,有知性和智性;从外化的角度看,备课是在博观基础上约取的过程、在科学基础上隽永的过程、在逻辑基础上意蕴的过程,它考验教师的创意力、透析力和呈现力,表现历史老师的诉求和情愫。关于备课过程,李惠军老师指出,备课检验教师的心界,教师的心界决定教案的视界,教案的视界决定教学的境界,简单归纳就是“入史”和“出新”。“入史”时历史教师要对历史存有温情和敬意,要秉烛探索、掘井及泉;“出新”时教师要从立意主旨、核心主题、范式策略等角度殚精竭虑、以启山林。他还特别强调,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教案当作学术作品,在历史和教法之间且歌且行。

关于如何“入史”和“出新”,李老师指出,“入史”的第一要务是读懂教材,要把教材转化为问题的素材。读懂教材,首先要研磨细琢文本,敏锐发掘文本玄机,深刻领会单课文本中的微言大义;其次要走出单课,在单元中厘清单课间的关系,揭示单元逻辑;最后要贯通单元界面,统揽历史脉络。“入史”的第二要务是读懂斯人旧事,要回到历史的情景中探寻人类情感的力量。李老师以王安石为例,从王安石的诗境、心境和时运来体会王安石变法时的义勇担当与苍凉悲悯。他还指出,史学即“人学”,入史即入心。所以,我们要对历史有了解之同情,能设身处地地参悟历史“事情”;要与古人进行双向内心沟通,能由今及古地揭示教育“情事”。

李老师强调,教学设计的“出新”一定要回归历史底色,教学方显底气。写教案时要爬梳要义、淬炼主旨,要谋篇布局、通顺文脉,要引路入境、开而弗达,这是外在表现。教学设计要叙事见人、释史有据,要审辩凝思、透析哲理,要气韵隽永、情理交融,要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牢记历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性和理性。同时,他特别指出,历史教育之所以存在,在其于现实之大用;历史教师之所以存在,在其于现实之关照;智慧使命担当忧患是历史教化之大德,所以要将历史的“事情”转化为教学的“情事”。

李惠军老师引用已故历史学家王斯德先生“教材编写实际上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再创作”的观点,指出历史备课何曾不是再创作?写教案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李老师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这三则具体的课例展示了他备课时的“入史”和“出新”,并反复强调要把历史的温情变为课堂的温润,入史要入心入神,出新才能感动学生。李惠军老师在讲座总结时指出:教师备课是游走于科学和艺术间的创作活动,只有在逻辑性思维与意向性创想交互中,方能催生出掘井及泉的思想追问和摄人魂魄的内心冲动。

郭富斌老师在点评发言中提出:首先,读懂教材分为理解与领悟、联系与发现、批判与创造三个层次,其中批判是指批判性思考;读懂教材的本质是发现重构的过程,是发现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的过程,是将学生引领到理解王国的过程,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过程。读懂教材除了要对教材本身进行细致地理解外,还要与教学相关的人、材料、信息进行对话。我们要虔诚地尊重教材,同时也要高于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入史”和“出新”。其次,教师要有格调,即要有“诗情史义”。历史课堂中既要追求科学性,也要追求艺术性。李惠军老师的讲座表现了深切的人性关注,深刻的现实关怀,深远的发展关切以及深沉的人类关爱。李老师所选择的案例都与变革有关,所展示的是中国近现代化的第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功败垂成,反映了李老师宽广的教育视野和温厚的人文情怀。最后,郭老师重申了“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所在”和“课比天大”的观点,认为李惠军老师的讲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杰出老师的课堂是怎样感染、影响学生的。

讲座结束之际,李惠军老师祝愿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的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作为教育部直属院校历史专业的学生,在备课时要牢记中学为什么要开历史课;第二,要思考如何将中学历史课所具备的大道、大仁,以穿越时空的诗性、理性传达出来;第三,要对历史怀有信徒般的虔诚;第四,要始终牢记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

主持人徐赐成教授在总结中分享了自己对于备课的理解,即备课就是基于教科书内容的历史解释、是基于教育追求的史学表达、是基于历史与现实关系思考的创意心流。徐老师强调指出,李惠军老师的讲座和郭富斌老师的点评是关于“读懂”问题的深度对话,两位老师的共同追求说明,读懂教材实则是读懂社会、读懂人生、读懂世界、读懂时空变迁。但“读懂”并不是目标,而是过程,“读懂”的目标是创造。

(撰稿: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