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澳门太阳青年教师赵潮在世界著名考古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08点击量:

 

20215月,澳门太阳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青年教师赵潮与北京大学、郑州市考古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以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国际著名考古学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发表了题为The emergence of early microblade technology in the hinterland of North China: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Xishi and Dongshi site in Henan Province(早期细石叶技术在中国华北腹地的出现:以河南省西施、东施遗址为案例的分析) 的文章。 

石器制作的细小化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亚洲、欧洲、非洲广大地区的石器技术发展趋势,然而,关于我国境内细石叶技术的起源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论。本文以西施、东施遗址出土的丰富石制品为案例,结合更为广阔时空背景,对我国北方细石叶技术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图一:东施、西施遗址地理位置

 

本项研究依据石器加工环节所留下的石制品废片与成型石器,运用操作链分析法,复原了距今约2.6万年前的西施、东施两处遗址的石叶与细石叶制作工艺。研究发现这两处遗址的石叶技术,与同时期流行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处在小型化发展阶段过程中的石叶技术具有高度相似性;细石叶技术脱胎于石叶技术而出现,但所生产的石制品尺寸更为微小,且普遍采用压制剥片技法。这一发现暗示着末次盛冰期到来前夕,我国华北地区与欧亚草原东侧之间发生过波及范围广泛的技术-文化交流,也反映出居住在我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能够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改造外部传入的复杂技术,创造出使之更为适应本土环境的细石叶石器制作工艺。该项研究成果为人们进一步深入认识细石叶技术起源的动力机制,探讨技术变迁、环境变化与跨文化交流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二:(左)西施、东施遗址出土石核的形态及其尺寸分布; (右)西施、东施遗址石制品生产技术流程的复原图

 

图三:华北地区早期细石叶技术出现之际的环境背景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是SSCI, SCI,AH&CI 三大索引共同收录的著名学术期刊,旨在发表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考古学问题的优秀学术论文,在JCR人类学大类期刊中位列1区。

 

(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520-021-01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