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元月21日至22日,本学期即将结束之际,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学术年会在文汇楼C段隆重召开。学院全体教师与部分研究生出席了年会。应邀来访的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谢尔盖•瓦西里耶夫•梁赞采夫教授一行参加了年会的分组讨论。
一、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元月21日下午,大会进行开幕式与主题发言。开幕式由副院长李秉忠副教授主持,院长何志龙教授致开幕词。他分析了当前学术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澳门太阳科研工作发展的方向,对澳门太阳2014年的科研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全体教师把握时代脉搏,潜心学术,在做好个人科研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术年会和其它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随后,在张懋镕和王双怀教授的主持下,大会开始八场主题发言。
中国史方面共有四位教授发言。王晖教授介绍了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阶段性成果——《庠序:商周武学堂考辨》。他将传世文献与甲骨、金文的研究相结合,对商、周学校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商周学制演变的脉络。杜文玉教授从宗教信仰、婚姻观、教育与文化素质以及内诸司使等四个侧面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关于宦官问题的研究心得,强调在宦官问题的研究中运用多种史料,尤其是运用墓志史料的重要意义,廓清了唐代宦官研究的众多盲区与误区。艾冲教授介绍了他主持的澳门太阳另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两汉时期大成县故城初考》。他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献对两汉时期大成县位置的记载,将传世文献的记述与地理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相结合,综合自然地理、交通地理、政区地理诸方面的考察,确定了两汉时期的“大城”的确切位置。周晓薇教授的报告《流寓周隋的南朝士人交往圖卷——新出隋開皇八年〈朱幹墓誌〉箋證》抽丝剥茧,逐层深入,真切、充分地展示了南朝士人的历史行迹与文化传承,为进一步探究周隋间的政治文化倾向特别是文化理念提供了史料和方法论上的宝贵依据。
世界史方面发言的是李秉忠和梁红光副教授。李秉忠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库尔德人建国问题的进展及其挑战》。他介绍2011年以来库尔德建国问题的背景和实质,分析了当前库尔德建国进程迟滞的原因,强调库尔德建国的历史进程虽然不可逆转,但在进程和时间表上将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中东变局的走向,主要地缘政治力量的博弈,库尔德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政治智慧等。梁红光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美国建国初期关于“州的可起诉性”之争——以联邦宪法第十一条修正案的制定为考察中心》。她以美国联邦宪法第十一条修正案制定的历史过程为考察中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建国初期法律与政治文化的独特性,为深入理解美国政治文化开辟了一条独特和重要的研究理路。
代表考古学组发言的是徐涛副教授。他以《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社会服务的研究》为题,介绍了他所承担的国家文物局项目——“文物普查成果及社会服务预研究”的进展情况。他指出,文物资源、信息的开放与现行法规及管理制度相冲突的问题是当前文物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文物普查和研究中,既要突破旧有的认识框架,提出普查成果社会利用的新方法,又不能违反现行法律,不能脱离现实,要符合当前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体系。遵循这一原则,徐涛副教授及其课题组精心设计调查方案,科学开展调查研究,并根据前期调查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意见。
主题发言期间,袁林、白建才、薛平栓、王玉华等四位教授以及郭妍利副教授对以上发言分别进行评议,并展开了热烈的互动。
二、分组讨论
元月22日,年会进行分组讨论。根据论文的专业类别,大会共分为中国古代史A、B两组、专门史组、历史文献学组、中国近现代史组、世界史组和考古学组等七个小组。
中国古代史A组主要由南北朝之前各方向的教师组成,提交论文10篇,其中先秦史5篇,两汉历史2篇,南朝史1篇,文化史2篇。赵世超教授提交的论文是《何炳棣与先秦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他介绍并深化了何炳棣先生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和问题,那就是兵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源头,是先秦礼乐文化和诸子之学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庞慧副教授的论文《吕氏春秋成书年代诸说的清理》集中梳理了历代关于《吕氏春秋》成书时代的观点,确定《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而且是一次成书,并且据此澄清了一些相关的附会说法。柴永昌博士的论文《〈管子〉“君臣篇”领导思想探索》分析了包含的领导思想,介绍了该篇对领导活动重要性、特殊性以及领导职能的主要认识。王洪亮博士《清华简〈系年〉与〈左传〉互证二则》根据前人研究和清华简《系年》校正了今本《左传》中“宋公为右盂”的记载。章秀霞博士回顾了殷礼的研究历程,分析了卜辞所见殷礼及其反映的商后期的社会关系。在汉魏南北朝史方向也有五位教师发言。邓锐博士的论文《荀悦与塔西佗历史时间观比较研究》将董仲舒的“摒秦论”与大体同时代的罗马历史时间观进行比较,认为董仲舒的历史哲学观念是中国历史的特殊产物。牛敬飞博士的论文《太行地望北延考》是对太行地望的变迁情况作的综合考察,强调地名学本质上是知识话语与国家权威交互影响下的政治学。刘庆博士的论文《古代帝王的身体异相与天命建构》探讨了古代帝王的异像与天命建构的关系,认为帝王异像的建构起源于春秋战国的相人术,也受到占术影响,至两汉时期,帝王异像与天命的关系被建构起来。崔建华博士的论文《从长安到安邑:汉献帝东归历程中的政治角逐》分析了汉献帝东归历程当中的政治角逐,认为凉州集团的分化使汉献帝逐渐脱离了其控制,得以离开长安。权家玉博士的论文《南朝顾命大臣》系统研究了南朝有设立顾命大臣的政治传统,认为顾命大臣是南朝引发政治动荡的一个重要导火线,对南朝社会的发展起到的主要是负面作用。
中国古代史B两组由杜文玉教授主持,隋唐史以下各方向的9位教师参加,提交论文7篇,其中制度史者两篇、社会经济史一篇、宗教史两篇、历史地理一篇、访学经验谈一篇。黄寿成教授的论文《北周政权是否实行九品中正制》反驳了王仲荦先生提出的北周有九品中正制的论点,并且论证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胡化的影响等因素。洪海安博士的论文《浅谈唐明两朝铁券制度的异同》从详细比较了两个时代铁券的异同,探了讨铁券制度的演变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杜海斌副教授的《唐代政府的粮食危机应对》根据社会学界提出的新概念“粮食危机”,对学界鲜为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王双怀教授的发言是《论唐代佛教圣物崇拜》介绍的是他对唐代佛教圣物崇拜的研究计划,得到与会者的强烈共鸣。苏小华副教授的论文《隋文帝仁寿分舍利建塔事件性质再讨论》重新审视了隋仁寿年间分赠舍利事件的性质,提出隋仁寿分赠舍利具有浓厚的政治宣传的目的,并推测这一宣传性质是为了消解废除太子勇带给隋文帝的负面影响。李宗俊副教授提交的长文《敦煌文书P.3885反映的吐蕃行军路线及神策军驻地、洮州治所等相关问题》根据敦煌文书P.3885号所反映的磨环川的位置,进一步确定了石堡城的位置,由此确定了洮州治所、神策军驻地,以及吐蕃向东渗透的行军路线等问题。梁志胜副教授给大家展示了他2014年去台湾访学的心得体会,从费用、接洽、访学生活、台湾的学术资源、学人等方面展示了前往台湾访学的优势所在。
历史文献组由四位教师组成。除继续讨论周晓薇老师的大会主题发言外,该小组还讨论了其他3位老师提交的论文。郭海文副教授的论文《唐安公主死亡之谜》根据唐安公主及其女儿的墓志破解了唐安公主的死亡原因,指出导致唐安公主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朱泚之乱、公主身怀六甲而没有得到必要的休养应该是其原因。王雪玲教授的论文题目是《洪亮吉在陕西的学术活动及影响》。洪亮吉在陕担任毕沅的幕僚期间,广泛参与古书校刊和方志修撰,主持编修《淳化县志》、《澄城县志》等著名方志,在陕西地方学术和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研究这一时期洪亮吉的学术活动,对研究洪亮吉个人的学术以及清代陕西地方学术与文化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张宗品博士的论文《从写本到刻本:唐宋之际〈史记〉传本的变迁》详细说明了唐宋之际《史记》写本与刻本之间在卷次、篇題、行格、字體、提行、異字、書寫符號乃至正文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了《史记》版本演变史上的最重要的一环。
专门史组由艾冲教授主持,共有七位老师参加分组会议讨论,提交论文5篇。拜根兴教授的论文《唐朝的宾礼仪式及其实施考论——以新罗的交往为中心》运用大量生动逼真的碑铭、绘画以及《大唐开元礼》等历史文献,再现了唐朝与新罗之间存在的蕃属关系。王晓如教授的论文《宋初立国的社会教化研究》探讨了北宋初期强化社会教化的文化方略,认为北宋初期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教化方略,其背景是乱世治理的需要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内容上突出了孝道的儒家思想,对北宋社会价值和文化发展以及知识分子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薛平栓教授的论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史研究的若干新动向》将1978年以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史研究概括为“研究方法更加新颖”,“理论色彩更加浓厚”,“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对相关史料的解读更加客观务实”以及“研究深度有所加强”等五大动向,还就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抑制地权集中的事实及其实现途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袁林教授介绍了自己目前从事的“汉字古籍目录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表示要把该数据库建成世界最全最大的汉字古籍数据库,更好地为学林和社会服务。张文安副教授的论《先秦学习思想研究》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的学习思想,并用文化要素分析法揭示了先秦儒家学习思想部分是对夏商周传统学习思想的继承,部分是在春秋战国新的学习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政治理想和新的教育形势等因素影响了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的产生。小组还就艾冲教授大会发言中关于两汉时期大成县古城遗址考证等相关学术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商国君教授对以上发言提出了中肯的点评。
中国近现代史组共有5位老师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情况,由黄正林、石涛老师担任评议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研究生也参加了小组讨论。小组首先对黄正林教授的大会主题发言——《理论与实践:国民政府“扶植自耕农”问题研究》展开进一步讨论。接着,讨论其他老师提交的论文。王玉华老师报告的题目为《〈訄书〉之体系——兼谈我对章学的一点看法》。王老师是章学研究的大家,浸淫于其中二十余年,他认为目前章学研究遇到了较大的障碍,需要回到文献中去,方是正途。石涛老师报告的题目为《〈北平无战事〉与发行金圆券》,从目前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切入,讨论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的情况,分析其失败对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国政局的影响。阎东凯老师报告的题目为《移民社会的物质交流与中心市场的建立——以晚清民国时期奇台为中心》,以新疆奇台为中心,讨论晚清民国时期,天山北麓物质交流与中心市场建立的情况。侯亚伟老师报告的题目为《科学主义话语下的科学灵乩》,通过对扶乩在1930年代遭遇科学主义话语后的种种情况,透视困扰近代历史的科学与迷信话语问题。整个讨论会在既严肃,又活泼的气氛下进行,场面热烈,取得良好的效果。
世界史组由白建才教授主持, 10位教师先后发言。大会特邀嘉宾代表,俄罗斯通讯院士谢尔盖•瓦西里耶夫•梁赞采夫教授为与会学者详细阐释了俄联邦政府在的移民政策、外国移民在俄罗斯境内的法律地位、俄罗斯境内的非法移民、俄罗斯的外商投资环境以及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移民等问题,并就俄罗斯人向外移民的概况、俄罗斯移民的影响等问题同与会学者交换了看法。关于冷战史问题,胡舶教授、宋永成副教授和白建才教授先后发言。胡舶教授的《同盟国关于华沙起义的分歧、斗争及其影响》运用档案资料分析了“二战”末期的1944年华沙起义,指出波兰流亡政府政治上防范苏联,军事上反抗德国。华沙起义一方面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另一方面有怀有抢占先机,争取主动权的侥幸心理。而苏联的态度是对波兰长远政策的重要布局,改写了波兰的历史进程,并对冷战裂痕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宋永成副教授在《米霍埃尔斯之死与苏联对犹太人政策值变化》中指出,作为苏联犹太人的领袖,米霍埃尔斯为苏联二战的胜利在宣传和争取外援的方面发挥了无以替代的历史作用,其所在的“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成为犹太人在苏联的类似于行政组织的民间组织;二战后,苏联外交政策发生变化,不允许出现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再加上斯大林私人信息的泄露,1948年,斯大林下令将其处死。米霍埃尔斯之死标志着苏联全国性反犹运动的第一枪。白建才教授在《关于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思考》中指出,中国在冷战中发挥了三方面的作用:一、通过四次参与国际事务,改变了冷战格局;二、退出冷战,促进了冷战的结束;三、求同存异,力所能及的援助越南等国家,并且在联合国为第三世界代言,从而引领了第三世界的发展。关于中东史,何志龙教授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与伊朗发展道路的历史考察》强调现代化的道路未必是西方化,俄国历史中的改革与发改革的问题等。其实还是改革如何发展的问题。张丽娟博士的《美国对2014年之后阿富汗局势的部署》用历史学的眼光分析了阿富汗当代局势的演变。除了以上较为集中的议题,霍文勇、李化成和张艳玲等各自领域也进行了新颖的探索。霍文勇副教授的《古巴比伦时期西帕尔城女性婚姻问题探析》从宗教、世俗等方面考察了西帕尔城的婚姻问题。李化成副教授对医学社会史的名实和研究取向做出了论证。史学理论问题。张艳玲博士分析了美国历史协会对美国史学专业化的贡献。
考古学组共有九位教师提供了10份交流材料。张懋镕教授为与会师生介绍了2011至2013年度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墓地的重要学术意义。他指出,与已知西周诸侯墓相比,叶家山墓地的考古成果具有“最典型”、“最复杂”和“最丰富”的特点。在考古学上,这一保存完整、布局清楚的墓地和未被盗扰的随葬品组合,对于研究西周贵族(诸侯国)墓葬制度的诸多方面提供了直观而完整的资料;在文献学上,叶家山墓地出土的青铜铭文对于西周中期历史文献是一个极重要的弥补;在历史学上,对研究周人对经略“南土则”的战略提供了具体的史料。张寅博士对历史学和考古学界探索秦襄公立国之前的秦文化的学术历程,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重点介绍了近十年来这一领域的若干重要成果。他指出,由于一系列新遗址的发言与确认,秦文化的年代上限已经被推到西周中期,早期秦文化的面貌也逐渐清晰,对秦人、周人与戎人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互动格局也有了较以往更为清楚的认识。
田野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方面的报告有2篇。郭妍利副教授的《关中东部商代几个遗址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对半坡博物馆早年发掘的几处关中东部商代遗址考古资料的整理进展与研究设想。以这几处遗址的资料为基础,结合其它已经发表的调查和发掘资料,可观察商文化在关中东部地区的进退轨迹,观察商文化与土著文化、周文化之间的消长情形。朱君孝副教授的《〈西安米家崖遗址2010-2011年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工作》介绍了2010和2011年两次田野发掘的资料整理与研究进展。目前,该遗址的资料整理工作已完成70%的工作量,基本完成一篇发掘简报,两名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以米家崖遗址的资料完成了学位论文。在他主持下,澳门太阳文博专业与西安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之间开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朱君孝副教授本人还获得2013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和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资助。在青铜器及古文字研究方面共有3篇论文提交讨论。王帅博士的论文的《商周青铜匜、盉自名新解》通过对商周青铜匜与盉专名字形的排比揭示出,字不是匜而是盉的形象,而是“注”字的简化,此类字形的出现远早于青铜匜,因此不宜被认作青铜匜的形象。毕经纬博士提交的论文《铜钅和(钅+和)研究》,是已经被权威期刊录用的一篇新作。该文对周代青铜器群中的一种俯视呈椭圆形、有时带双环耳、带盖的小型器物,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搜集整理,理清了其起源地、流传路线及使用方式等基本属性。黄薇老师《青铜分裆鼎的考察》对商周时期的分裆铜鼎及相关的铜鬲进行了全面搜集整理,得到330多例,远超出以往的估计,无疑将这类过去人们重视不够的器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对这类铜器的定名、分类及功用研究,黄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初步设想。属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方面的报告有两篇,分别为徐涛副教授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社会服务预研究课题报告》(大会主题发言)和卜琳博士的《“夜游龙门”利弊分析》。卜琳博士从立项意图、前期投入、工程设施对石窟本体的影响、环境评价及回报等多个环节对洛阳龙门旅游开发项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认为使用大量照明设备点亮龙门、企图营造一个神秘的佛国世界以吸引大量游客从而增加旅游收入的这个项目,是一项违背了文物保护原则的失败之举,不但破坏了龙门景区的原真价值,而且无法收回投资。徐涛老师在提交大会讨论的报告之外,还就新发掘的唐代宰相韩休墓的壁画的学术价值作了探索。韩休墓的墓室四壁绘有题材各异的图画,可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金碧山水”画例证。这一考古证据有力地支持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关金碧山水起自唐代的说法,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珍贵资料。
三、闭幕式
分组讨论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参加了闭幕式。各组汇报人详细汇报了本组的讨论情况。
最后,何志龙院长对本届年会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本届年会召开得非常成功,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一、准备充分,选题广泛;二、讨论热烈,交流深入;三、主持风趣,点评精辟;四、安排合理,服务周到。他希望学院上下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年办一次更精彩更充实的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