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于12月13日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三层敏行厅举行。这次学术研讨会由国家重大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科研团队召开,项目组成员及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等共计三十三人与会,收到论文达三十篇。
学术研讨会于上午八点四十分正式拉开序幕。在简短的开幕式上,项目主持人、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艾冲教授就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筹备过程、重要意义和目的做了说明。我校原西北环发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致辞,强调了项目研究的重要性,鼓励项目组研究人员合力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拿出超越前人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他谈到自己于2014年8月应水利部约请赴鄂尔多斯高原考察之事,还回忆起自己在五十年前追随侯仁之先生首次赴鄂尔多斯高原进行野外考察的经历,并有感而发地即兴朗诵其诗作两首,赢得大家鼓掌赞赏。其第一首诗作《抒怀》:“五十年前曾来过,抬头四望天地阔。风吹不见草摇曳,但见远近皆沙漠。遥知远古非如此,全是开荒惹的祸。前辈深究揭真理,后人定当认真学。如今再来旧地游,芳草连天树婆娑。恍如隔世引深思,先哲所论非妄说。”
开幕式之后,学术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展开: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发言讨论。
在上午的大会发言期间,共有八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及提出重要问题。在上半场,赵景波教授首先作题为《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的沙漠化研究》的主旨发言,阐述了沙地和沙漠的区别、沙漠化的历史阶段性。李令福教授作题为《从画像石资料研究陕北东汉时期农业的发展》的主旨报告,就区域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如何利用文物资料尤其是形象生动的汉画像石资料,提出个人的看法。肖爱玲教授的主题报告题为《秦汉直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分析》,回顾了自史念海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秦代直道的具体位置与走向以来,学界关于秦直道具体位置存在的几种差异甚大的观点,提出在研究纵贯鄂尔多斯高原的秦汉直道时应注意甄别“直道”和“驰道”的不同,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李大海博士的主旨报告题为《元代陕西行省察罕脑儿城今地考》,首先介绍了学术界关于元代察罕脑儿城地望的几种不同观点,并逐一评说,在比较分析中提出个人的判断。同时,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在下半场,刘景纯教授率先作题为《万历〈延绥镇志〉若干问题释证》的主题报告,就明代万历年间成书的《延绥镇志》所存在相关问题,诸如“套内”、“套中”、“界石”、“边禁”、“官豪”,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说明,与大家共享。张维慎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唐书〉“青他鹿角”新解——兼谈“青虫”之名实》的大会报告,就《新唐书·地理志》所载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诸州呈交唐廷的“土贡”之一 ——“青他鹿角”究竟为何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提出“青他”、“鹿角”各是一种“土贡”物产,进而得出“青他”是当地一种毒蛇的考证结论。张健博士的大会发言题为《无定河径流突变及其周期特征分析(1933—2012)》,就近期八十年间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无定河河水流量变化进行了探讨,并分析其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岳连建研究员受特约在大会作了题为《雕阴故城位置考》的发言,从考古学角度对战国秦汉时期上郡雕阴县故城的地理位置进行探讨,首先列举出在富县、甘泉县之间存在的几个疑似雕阴故城的遗址,其次,依据考古调查和探查资料提出寺沟河遗址应是雕阴故城所在地的观点。这对区域政区地理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大会报告分别由朱士光、吕卓民和赵景波教授主持。
下午的分组发言与讨论按照“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分组展开。
历史自然地理组会场在三楼敏行厅,共有八人分别就湖泊定位、河道变迁、自然灾害,以及“榆柳之薮”分布地作专题发言。艾冲教授就汉代湖泊“奢延泽”的地理位置问题展开专题探讨,依据《后汉书》的相关历史事件记载,结合野外实地踏察的资料,认为今靖边县海子滩村北侧的湖盆洼地应是汉代“奢延泽”的遗址。张青瑶博士关于《公元3—9世纪黄河前套平原段河道变迁》的发言集中在前套平原段黄河河道的早期变迁研究,介绍了专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实际进展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状况。研究生陈娇就《两汉龟兹县治城位置新探》作了发言,首先介绍学界关于龟兹县故城位置的三种不同观点,其次通过复原龟兹县域、文物考古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提出敖柏淖尔古城应即汉代龟兹县故城的学术观点,并就汉代“榆柳之薮”分布范围得出初步考证结论。关于明清时期鄂尔多斯高原自然灾害的专题发言,主要有在读博士生陈志青、马延东、硕士生杨晓玉、李如意等人,集中在明清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发生的旱灾、雹灾、洪灾和风灾等自然灾害上。陈志青的发言题为《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旱灾研究》,马延东的发言题为《鄂尔多斯高原明代旱灾研究》,杨晓玉则作了题为《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雹灾研究》的发言,李如意的发言则以《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洪涝灾害与气候事件研究》为题。吕卓民教授在发言中,就神木县石峁遗址的深入研究,提出可借鉴丝绸之路中亚段沿线古城址为旁证,继续向前推进。第一组发言与讨论分别由吕卓民、赵景波教授主持。
历史人文地理组会场在一楼怀德厅,共有八位发言人,分别就先秦狄族文化、考古学文化、民族分布、汉代政区地理和明清时期宗教文化地理作专题发言。张文安副教授作了题为《先秦时期北方狄族文化的历史考察》的发言,就狄族的三大分支、分布范围、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文献梳理,指出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也是狄族分布的区域之一。孙战伟助理研究员的发言,题为《清涧县李家崖东周墓地新认识》,从考古学视角就李家崖墓地的时代、文化类型进行了探讨与讨论。关于两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迁徙与分布、行政区划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则有在读博士生王兴锋、硕士生孟洋洋、石春平和白雪分别作了专题探讨,提出较前人有异的若干新见解。王兴锋的发言题为《汉代西河属国都尉府暨使匈奴中郎将府驻地——美稷县故城新探》,孟洋洋的发言题为《西汉朔方郡临河县治城考》,石春平则作了题为《汉代西河郡建置沿革考》的发言,白雪的发言则以《西汉五原郡诸县治城考述》为题。关于历史宗教文化地理的专题,则有陈华伟硕士、在读硕士生张志国分别进行探讨,陈华伟的发言题为《鄂尔多斯高原藏传佛教文化地理格局的历史变迁》,张志国则作了题为《基督教在鄂尔多斯高原的传播和发展》的发言。第二组发言与讨论分别由刘景纯、李大海、肖爱玲和张文安等人主持。
由于在分组发言期间,大家讨论热烈,两组皆未曾中间休息,时间竟然延续至傍晚六点半才结束。
随后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吕卓民教授、刘景纯教授分别作了小组总结,澳门太阳娱乐网站官网院长何志龙教授作了总结性讲话。在热烈的掌声中,艾冲教授宣布研讨会结束。
(孟洋洋、陈娇 供稿)